100%

《清朝通典》 職官典(023~040)一百卷 (清)高宗 敕撰

  ●皇朝通典卷二十三

  職官一

  ○職官一

  (臣)等謹按杜佑通典敘次職官首歷代官制次三公次三省次尚書次御史次諸卿次武官次東宮官次王侯封爵次州郡次文武散官次祿秩次秩品從前續修唐五季宋遼金元明歷代職官典悉遵杜佑原書體例臣等奉命纂輯本朝職官典一代之制創置實多古未有者於通典既闕其目今所有者於通典每異其名即使職掌可推要難體例悉合我朝官制增益省併至精至詳度越千古殊非通典職官所能限其類悉其制也故茲典編次未便仍襲舊章況通典雖載周秦以來制度而究必以唐代官名標首亦即張衡以漢次敘漢事之例未嘗舍當代職典反從異代也(臣)等謹據大清會典欽定職官表二書分門別序自宗人府官屬內閣官屬以至藩屬各官土司各官終之以文武官階祿秩秩品凡十八卷雖與通典首列公孤末載京尹進給事於三省退宗正於諸卿先後有異而各從憲典義本同也玉海載職官之書有曰漢官解詁漢官儀漢官典儀漢官儀式漢官名秩簿晉百官名魏官儀齊職官儀梁職官要錄若斯之類均各標一代典章與往古秩然不混矧我皇上德博化光因心作則內而閣部院司外而督撫司道守令丞尉靡不謹凜常箴各舉厥職乃知執秩正官古今所同而惟堯舜之君表正於上始克光乎官師之典遷秩之書然則創置沿革不特見盛代之軌範且以昭聖人之德業焉刊定職次著為格令杜典遺文豈足以賅我朝之政法乎

  第一宗人府 師傅保加銜 內閣 翰林院 詹事府

  第二吏部 戶部 【 附總督倉場】

  第三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盛京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第四理藩院 都察院

  第五通政司 大理寺 太常寺

  第六光祿寺 太僕寺 鴻臚寺 國子監 欽天監 太醫院

  第七內務府

  第八武官上 鑾儀衞

  第九武官下 八旗都統 領侍衞府 前鋒統領 護軍統領 步軍統領 火器健銳虎鎗各營

  第十宗室封爵 【 王府官屬公主府官附】  世爵世職 【 聖賢後裔世職 并衍聖公官屬附】

  第十一京尹 【 順天府附大興宛平縣奉天府附承德縣】  總督巡撫 漕運總督 【 官屬附】  河道總督 【 官屬附】

  第十二學政 【 附各府州縣儒學官屬】  鹽政 關稅各差

  第十三司道 府州 州縣

  第十四直省武官上 盛京將軍等官 各處駐防武官 各處駐劄武官

  第十五直省武官中 新疆各官

  第十六直省武官下 提督 總兵副將 參將 遊擊等官

  第十七藩屬各官 土司各官 僧錄道錄等司

  第十八文武官階 【 命婦附】  祿秩 秩品

  宗人府

  師傅保加銜

  內閣

  翰林院

  詹事府

  △宗人府【宗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府丞 左右司理事官 副理事官 主事 經歷 堂主事 筆帖式】

  宗人府宗令一人 左右宗正各一人 左右宗人各一人並順治元年置掌皇族之屬籍以時修輯玉牒辨昭穆序爵祿均其惠養而布之教令凡親疏之屬胥受治焉 【 初制宗令以親王郡王統理宗以貝勒貝子兼攝宗人以鎮國輔國公及將軍兼攝後擇賢任使不復以封爵為限】  府丞漢人一人順治九年置掌校理漢文冊籍 【 初制有覺羅啟心郎二員漢軍啟心郎二員與丞均為正官康熙十二年裁】  左右司理事官宗室各二人 副理事官宗室各二人 主事宗室各二人分掌左右翼宗室覺羅之籍並書其子女適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諡以備玉牒紀載凡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貧幼優恤婚喪之事時為稽核綜理焉 【 初制設郎中六員員外郎四員主事四員康熙十二年始分隸左右兩司三十八年兩司各裁郎中一員雍正二年改郎中為理事官改員外郎為副理事官惟主事仍舊名初制皆以覺羅為之後以覺羅滿洲參用雍正二年定以宗室滿洲參用乾隆二十九年定制悉以宗室為之】  經歷宗室二人掌出納文書 【 順治九年初制經歷三員其二員參用宗室滿洲一員用漢人康熙三十八年裁漢人經歷一員乾隆二十年定制以宗室為之】 堂主事宗室二人堂奏疏稿案 【 初制以宗室滿洲參用乾隆二十九年定制以宗室為之】  漢主事二人掌漢文冊籍 【 雍正元年增置】  筆帖式宗室二十四人掌繙譯文書 【 初制以宗室滿洲參用乾隆二十九年定制以宗室為之】

  △師傅保加銜【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凡師傅保皆有少皆虛銜無職掌亦無員額凡大臣宣力中外勞績懋著者則奉特旨加銜或為贈典以示優寵焉

  △內閣 【 大學士 學士 侍讀學士 侍讀 典籍 中書 中書科中書】 殿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 【 兼各部尚書銜】

  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掌宣綸綍贊理庶政內外諸司題疏到票擬進呈得報轉下部科凡上徽號進冊寶冊印俱由內閣撰擬文篆至皇子皇孫及王公公主名號俱承旨擬奏凡纂修實錄史志諸書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凡擢任大學士膺簡命後奏請殿閣名及各部兼銜其協辦大學士以六部尚書簡充滿漢各一人均為贊理機務表率百僚朝位班次俱列六部尚書之上自國初置文館設八大臣及十六大臣凡事與諸貝勒會議天聰十年改設內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祕書院曰內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內國史院掌記注詔令編輯實錄史書撰擬郊祀祝文慶賀表文誥命印文冊文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書狀及敕諭祭文之屬內弘文院掌注釋歷代行事善惡進講侍講並教諸親王德行制度之屬順治元年二月增設內三院學士各一員二年以翰林官分隸之增侍讀學士侍讀等官九年設典籍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其大學士俱加殿閣銜殿名四曰中和曰保和曰文華曰武英閣名二曰文淵曰東閣仍分設翰林院十六年裁學士侍讀學士等官定內閣與翰林院各分職等十八年復改內閣為內國史院內祕書院內弘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十月內院仍為內閣復翰林院官如舊以圖海巴泰為中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索額圖李霨為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魏裔介杜立德為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對哈納為文華殿大學士管刑部尚書事折爾肯哈占為中和殿學士塞赫達都為保和殿學士馬朗古張鳳儀為文華殿學士靳輔為武英殿學士田種玉為文淵閣學士陳敳永為東閣學士折庫納熊賜履為翰林院掌院學士俱兼禮部侍郎此為復內閣之始十年仍補授學士以下等官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定殿閣大學士額缺奉諭大清會典開載內閣滿漢大學士員缺無定出自簡在等語本朝由內三院改設內閣大學士未有定數自是官不必備惟其人之意而康熙年閒滿漢大學士率用四員至雍正年閒以來多用至六員更或增置一二人協辦朕思內閣居六卿之首滿漢大學士應有定員方合體制嗣後著定為滿漢各二員其協辦滿漢或一員或二員因人酌派又大學士官銜仍兼殿閣會典所載四殿二閣未為畫一其中和殿名從未有用者即不必開載著增入體仁閣名則三殿三閣較為整齊再大學士出缺定例請旨開列亦有遲至一月後始行請旨者朕思大學士職司襄贊如其宣力有年遇有病休病故不忍遽行開列應俟至一月以後乃國家眷念舊臣加恩輔粥之意若緣事降革則機務重地未容久曠自應即行開列不必請旨將此載入會典永著為令遂定今制凡用御寶順治初內三院大學士學士公同驗用十年設尚寶監官承收十二年又設尚寶司卿滿漢各一人少卿各一人丞一人十三年裁尚寶司十八年裁尚寶監專令內監承收康熙九年題準內閣同內務府大臣在乾清門驗用凡每年封印日洗御寶前期大學士啟奏是日典籍隨學士赴乾清門內監捧出洗淨入匣如遇行幸駐蹕以內務府總管一人監視之 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滿洲六人漢人四人掌敷奏本章傳宣綸綍初制置漢學士三員漢軍三員自順治元年以後增減不一康熙九年定滿學士二員十年增四員又定漢軍二員漢人二員十二年以漢軍併於漢缺共四員今定滿六人漢四人兼禮部侍郎銜 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古二人漢人二人掌收發本章總稽繙譯順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銜後停兼銜八年設滿侍讀學士三員漢軍侍讀學士三員十八年增滿侍讀學士三員蒙古侍讀學士三員康熙九年定制滿侍讀學士滿文二員漢文二員共四員蒙古侍讀學士二員漢軍侍讀學士二員乾隆十四年改定滿四人蒙古二人漢二人漢軍侍讀學士缺出以漢軍漢人通行銓補 侍讀滿洲十人蒙古漢軍漢人各二人掌勘對本章檢校籤票順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祿寺少卿尋停兼銜滿侍讀初設滿文五員滿漢文六員共十一員康熙三十八年省滿文一員滿漢文二員共八員旋復增二員為十員雍正四年置漢侍讀二員今定滿十人蒙古漢軍漢人各一人 典籍滿洲漢軍漢人各二人掌收貯圖籍出納文移 【 內閣為典掌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給印以鈐往來文牒】 順治九年置初設滿洲漢軍漢人各三員康熙九年定各設二員今定滿洲漢軍漢人各二人俱以中書舍人掌理 中書滿洲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人三十人貼寫中書滿洲四十人蒙古六人掌撰擬紀載繙譯繕寫之事順治十六年置滿中書初設滿文撰文二十員辦事二十員滿漢文撰文十七員辦事十八員共七十五員康熙三十八年省清文撰文辦事各一員清漢文撰文一員辦事二員共七十員蒙古中書初設撰文九員辦事十員共十九員康熙三十八年省撰文一員辦事二員共十六員漢軍中書初設撰文五員辦事八員共十三員康熙三十八年省撰文一員辦事四員共八員漢中書初設撰文六員辦事三十員共三十六員康熙三十八年省四員乾隆十三年又省二員共三十員今定滿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貼寫中書滿四十人蒙古六人 中書科中書滿洲二人漢人四人掌繕寫誥敕初設滿中書舍人一員漢中書舍人八員乾隆十三年省漢中書舍人四員十四年增滿中書舍人一員今定滿二人漢四人內閣自侍讀學士以下辦理本章分為五所曰滿本房專司繕寫清字校正清文曰漢本房專司繙譯清漢文曰蒙古本房專司繙譯外藩奏章及繕寫頒行西番屬國詔敕曰滿票簽處曰漢票簽處專司繕寫清漢票簽記載諭旨及撰文之事俱以侍讀學士侍讀司其事中書分任之其內廷批發紅本曰紅本房以內閣翰林等官司其事凡內外本章閣臣票旨進呈恭請裁定後即付批本處批清字於翼日下閣付內閣學士批漢字六科給事中受而行之凡所奉諭旨票簽處恭錄於絲綸簿若上諭由內閣頒發者則別錄為上諭檔中外奏摺下閣付外者存其底彙錄之曰外記檔俱以中書掌之而侍讀會其成焉又有稽察房稽察各部院遲延事件月終彙奏大學士酌委侍讀學士侍讀中書兼司之又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雍正八年置以滿漢大學士各部院堂官兼領其文移俱鈐以典籍印 【 按以上所列雖非設有專管而職守所存均關 綸扉典則謹識】 軍機大臣無定員由滿漢大學士及尚書侍郎奉特旨召入自雍正十年三月大學士等遵旨議奏辦理軍機處密行事件所需鈐封印信謹擬用辦理軍機印信字樣移咨禮部鑄造貯辦理軍機處派員管理並行知各省及西北兩路軍營至乾隆初年停止改設總理乾隆二年十一月奉諭莊親王等奏辭總理事務朕勉從所請但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幾亦閒有特旨交出之事皇考當日原設有辦理軍機大臣今仍著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公訥親尚書海望侍郎納延泰班第辦理嗣後永以為制至軍機章京以內閣滿漢侍讀中書及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簡其賢能者奏充無定額 【 謹按軍機為機務要地不設專署即附載內閣之後】

  △翰林院【掌院學士 讀講學士 侍讀 侍講 修撰 編修 檢討 庶常館教習 庶吉士 典簿 孔目 待詔 筆帖式 經筵講官 日講起居注官 起居注主事 筆帖式 文淵閣領閣事 提舉閣事 直閣事 校理 檢閱 內務府辦事司員】

  翰林院掌院學士滿洲漢人各一人 侍講學士滿洲二人漢人三人 侍講學士滿洲二人漢人三人 侍讀滿洲二人漢人三人 侍講滿洲二人漢人三人 修撰編修檢討無定員凡翰林官掌國史圖籍制誥文章之事南書房侍直尚書房教習自讀講學士以下咸得與選凡遇祭告郊廟神祗則擬上祝文恭上徽號冊立冊封則擬上冊文寶文內外文武官碑文祭文皆撰詞以進而行之修輯諸書則以掌院學士充總裁官讀講學士以下充纂修官其直省考官及提督學政磨勘鄉會試卷皆預焉庶常館教習大臣滿洲漢人各一人 小教習翰林官六人庶吉士無定員凡每科殿試傳臚後集諸進士于保和殿而試之錄其佳卷進御掌院學士乃以諸進士引見凡入選者改為庶吉士入館分清漢書肄業不任以事吏部疏請簡用大臣二人掌教習事月考其學業而成就之以侍讀侍講以下學優品端者分司訓課比三年期滿教習疏請散館試以詩賦上親定甲乙越日引見留館者授職餘以主事知縣用有差自國初設文館于盛京天聰十年改建內三院順治元年設翰林院置漢人掌院學士一人侍讀字士侍講學士各一人二年省併內三院十五年復設如元年制增置滿洲掌院學士一人漢人侍讀侍講學士各二人十八年仍省入內三院康熙九年始定設翰林院增置滿洲侍讀侍講學士各三人二十八年五月以大學士徐元文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始用重臣兼領自乾隆元年以來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特簡兼攝以重其任其學士員缺不別加除授焉侍讀侍講順治元年置漢人侍讀侍講各二人十五年各增一人康熙九年增置滿洲侍讀侍講各三人乾隆五十年二月裁滿洲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各一人修撰以授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編修以授第一甲第二第三名及二甲進士檢討以授三甲進士皆以庶吉士散館者充之其試博學鴻詞科入式及奉特旨改館職者亦閒得除授不為定額國初教習多以內院學士為之侍讀等亦閒有預者自康熙九年後皆以掌院學士領其事而內閣學士時參用焉六十一年辛丑科始以工部尚書陳元龍領教習事嗣後尚書侍郎之不兼院事者均得為之皆由特簡無常制小教習始置於康熙三十三年雍正八年停罷乾隆十年復置如庚戌以前定例皆教習大臣會同掌院學士掄選奏充焉至翰林侍從禁近自康熙十六年命侍講學士張英等入直南書房始嗣後供奉者率由詞臣掄選即擢至卿貳亦稱內廷翰林實為西清專職云 【 謹按翰林院不設司屬凡有陳奏及往來文牒舊例以典簿筆帖式具稿呈堂雍正元年以官輕滋弊令掌院學士於俸淺編修檢討內擇才守優長者滿洲漢人各二人充作司官名曰辦院事後復增置協辦院事二人由掌院學士掄充有缺遞補以非院官正額謹附識】  典簿廳典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出納文移 孔目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收貯圖籍 待詔廳待詔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校對章疏文史 【 順治元年增置漢人典簿孔目省待詔員額十五年復設待詔員額】  筆帖式滿洲四十人漢軍四人掌繙譯清漢章奏文籍 【 初制滿洲四十八人漢軍八人康熙三十四年省滿洲八人漢軍四人凡筆帖式職事並同後不悉載】 經筵講官滿洲漢人各六人掌進讀講章敷陳典訓以奉侍經幄敬襄鉅典歲二月八月兩舉經筵講書滿洲漢人各一人講經滿洲漢人各一人由翰林院先期請旨簡派滿洲講官以內閣學士掌院學士讀講學士詹事少詹事及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之由內閣翰林升任者列名漢人講官以內閣學士掌院學士讀講學士詹事少詹事祭酒及尚書侍郎左都御史等官之由翰林升任者列名以原銜兼充日講起居注官滿洲八人漢人十有二人掌侍直起居記言記動均翰林詹事坊局官以原銜兼充惟滿漢掌院學士例各兼一缺凡皇上御門聽政朝會宴饗大典禮大祭祀及每歲勾決重囚皆以日講官滿洲漢人各二人近前侍班謁陵校獵巡狩方岳則請旨扈從凡侍直敬聆綸音退而謹書之具年月日及當直官姓名於籍月成滿漢文各二帙至次年按月編排封鐍于匱送內閣尊藏焉起居注館主事滿洲二人漢人一人掌出納文移校對典籍 【 初制滿洲主事三人漢軍主事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滿洲漢軍主事各一人五十七年俱省雍正元年復設滿洲主事二人十二年增設漢人主事一人】  筆帖式滿洲十有四人漢軍八人 【 順治初制滿洲八人漢軍四人康熙五十七年俱省雍正元年復設如今額】 經筵講官員額順治十四年定置又設日講官十人康熙九年置起居注館于太和門西廊設滿洲記注官四人漢人記注官八人俱以日講官兼攝十二年增設滿洲記注官一人漢人記注官二人十六年又增設滿洲記注官一人二十年增漢人記注官至十八人三十一年定設漢人記注官十二人五十七年三月省記注官令翰林官五員於理事日侍班記注之事併歸內閣雍正元年詔復設日講起居注官如康熙五十六年以前故事乾隆元年增設滿洲記注官二人凡滿漢記注官均兼日講繫銜文淵閣領閣事滿洲漢人各一人以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掌院學士兼充掌總領祕書典司冊府文淵閣提舉閣事一人以內務府大臣兼充掌率內務府官屬綜理閣務焉文淵閣直閣事六人以科甲出身之滿洲漢人內閣學士內班出身之滿洲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漢人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兼充典司釐輯之事以時與校理輪番入直凡春秋曝書則董率而經理之文淵閣校理十有六人以內班出身之滿洲庶子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編修檢討漢人庶子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修撰編修檢討及科甲出身之內閣侍讀等官兼充分掌註冊點驗之事文淵閣檢閱八人以由科甲出身之內閣中書兼充掌排次清釐之事文淵閣辦理事務內務府司員四人筆帖式四人由提舉閣事大臣掄選奏充掌一切收發啟閉掃除及稽查宿直之事自國初定制大學士以文淵閣繫銜而閣制未建我皇上右文稽古修明典籍乾隆三十七年特詔直省守吏購訪海內遺書以廣石渠藏弆逸文墜簡奇祕響臻復允廷臣議採古書之散見永樂大典者重加釐訂成編爰敕館臣排校繕錄彙為四庫全書凡三萬六千冊而贏命於文華殿後鼎建文淵閣以貯之四十一年上以宋程俱麟臺故事所載秘書官品頗詳詔大學士等集議參仿其制剙置閣職定額有差用資典守蘭臺東觀永昭美備矣

  △詹事府【詹事 少詹事 左右春坊庶子 中允 贊善 司經局洗馬 主簿 筆帖式】

  詹事府詹事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銜】  少詹事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少詹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銜】 掌經史文章之事凡充日講官纂修耆籍典試提學皆與翰林官同凡遇秋審朝審及奉旨下九卿翰林詹事科道會議之事咸入班預議焉順治元年初設少詹事一人掌詹事府事其年十一月省歸內三院九年置漢人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以內三院官兼之專設滿洲詹事一人以掌府印十五年復省康熙十四年奉旨復設詹事府置滿洲漢人詹事各一人少詹事各二人三十七年省滿洲少詹事一人乾隆十三年省漢人少詹事一人又國初設左右春坊各庶子一人諭德一人中允二人贊善二人皆漢人員缺以內三院官兼攝順治十五年省康熙十四年復置左右春坊官兼設庶子各一人諭德各二人中允贊善各四人三十七年省滿洲右諭德左右中允左右贊善各一人三十六年省漢人右中允右贊善各一人五十二年省漢人右諭德左中允左贊善各一人乾隆十三年省滿洲漢人左諭德各一人又初置司經局洗馬漢人一人康熙十四年置滿洲漢人各一人所屬有正字初置滿洲漢人各二人康熙三十七年省滿洲二人三十八年又省漢人一人所存一缺例以應選內閣中書者除授遂為中書兼銜至乾隆三十六年亦從部議裁省又初置有通事舍人順治十五年裁錄事康熙五十二年裁我朝家法相承具載儲貳金鑑書中而豫建至為嚴慎皇子皆在尚書房讀書各選翰林官分侍講讀日有課程擇大臣二三人為總師傅以綜領之凡詹事坊局之舊稱宮僚者但以備敘進之階云 左春坊左庶子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銜】  左中允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銜右春坊同】  左贊善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銜右春坊同】  右春坊右庶子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銜】  右中允滿洲漢人各一人 右贊善滿洲漢人各一人掌記注纂修之事所職與翰林院講讀編檢同 司經局洗馬滿洲漢人各一人 【 漢人洗馬兼翰林院修撰銜】 掌經籍圖書之事 主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文移案牘 【 員額康熙十四年定又初置有錄事滿洲二人漢人三人康熙三十七年以後次第裁省】  筆帖式滿洲六人 【 康熙十四年初置十人三十八年省四人】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三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四

  職官二

  ○職官二

  吏部

  戶部

  △吏部【尚書 侍郎 文選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考功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稽勳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驗封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吏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中外文職銓敘勳階黜陟之政釐飭官常以贊邦治其屬有文選考功稽勳驗封四清吏司初天聰五年十月議定官制建六部每部各一貝勒主之吏部設滿洲承政一員戶禮兵刑工五部承政二員蒙古承政六部各一員漢承政吏戶禮丘工各一員刑部二員崇德三年更定六部設滿洲承政一員順治五年停貝勒總理例改六部承政為尚書五年定六部滿漢尚書各一員七年各部增設滿洲尚書一員八年仍令親王郡王兼攝部務九年停十年復裁各部滿洲尚書一員雍正元年以來常以大學士兼理部務與尚書率其屬以敘正羣吏焉至親王郡王奉命總理部務皆由特簡無常員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佐理銓衡以貳尚書崇德三年定六部承政外皆為左右參政順治元年改左右參政為左右侍郎十五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七年增滿洲一人十年裁漢右侍郎初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兼銜 【 又各部初設有啟心郎三員滿一人漢二人順治十五年裁】 文選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蒙古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二人 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二人掌班秩遷除均平銓法 考功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一人掌論劾考察旌別功過 稽勳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兼稽在京文員俸廩 驗封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掌封贈襲廕土司嗣職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初崇德三年定制吏部設理事官四員副理事官六員戶部理事官十員副理事官十六員禮部理事官四員副理事官七員兵部理事官十員副理事官十六員刑部理事官六員副理事官八員工部理事官九員副理事官十二員順治元年改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吏部設滿洲郎中四人漢軍郎中二人滿洲蒙古員外郎八人漢軍員外郎六人十二年增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停兼用蒙古十八年復設蒙古員外郎一人康熙元年仍省三十八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四人五十二年增設蒙古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至吏部主事順治元年設漢軍四人康熙五十八年增設蒙古一人四司主事滿漢各一人雍正五年增設考功司漢主事一人堂主事滿洲四人漢軍一人初制滿洲蒙古漢軍司屬六部皆統為員額不分專曹悉聽堂官調撥後始分司定缺其漢人司屬則順治元年即隨曹置額凡吏禮二部漢缺郎中員外郎主事皆以由科甲出身者注授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出納文移稽察胥吏凡司務職掌並同後不悉載 筆帖式滿洲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二人掌繙譯清漢章奏文籍初天聰五年令六部辦事筆帖式各酌量補授吏部滿洲初設六十五人後省八人蒙古初設二人後增二人漢軍初設十六人後省四人

  △戶部【尚書 侍郎 十四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內倉監督 管理三庫事務大臣 三庫郎中 員外郎 堂主事 大使 司庫 筆帖式 庫使 督理錢法侍郎 寶泉局監督 大使 監鑄官 總督倉場侍郎 坐糧廳 大通橋監督 京通各倉監督 倉場筆帖式】

  戶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天下土田戶口錢穀之政平準出納以均邦賦所屬有山東山西河南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廣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有四司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審計國用以貳尚書滿漢右侍郎兼管理錢法堂事務初制增減不一順治時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 山東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山東布政使司及奉天民賦收支奏冊青州德州駐防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兵糈出納並參票畜稅之事兼覈長蘆等處鹽課請引疏銷 山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山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游牧察哈爾地畝土默特地糧喀爾喀四部定邊左副將軍辦事官屬張家口賽爾烏蘇臺站官兵俸餉及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屯田官兵番換之事 河南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河南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河南城守尉游牧察哈爾官兵俸餉勾檢各省採買事彙而奏之江南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江寧蘇州安徽三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江寧蘇州織造支銷奏冊江寧京口駐防官兵俸餉 江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江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 福建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掌稽直隸福建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東西陵及熱河密雲駐防等處官吏兵丁俸餉與乳牛馬牧之政令文武鄉會試支供五城賑粟皆屬焉浙江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浙江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杭州織造支銷奏冊杭州乍浦駐防官兵俸餉 湖廣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湖北湖南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荊州駐防官兵俸餉凡各省耗羨之數合其籍帳以時奏之 陝西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西安甘肅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并行銷鹽引兼覈伊犁烏嚕木齊屯田支銷奏冊在京漢官俸廩外藩俸幣及巡捕五營俸餉各衙門經費 四川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四川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兩金川等處新疆屯務本省關稅在京入官戶口贜罰銀兩各部院衙門紙硃支費察直省郡縣之豐歉水旱歲具其數而上之 廣東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滿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廣東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八旗斷嗣歸宗更正戶口及壽民孝子節婦之受旌者給以坊直諸倉諸局諸關差之滿歲者則以期請代焉 廣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四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廣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差覈京省錢局運銅鼓鑄及內倉支放供應芻豆 雲南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雲南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山東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等省歲運漕糧京通倉儲及江寧水次六倉收支考核 貴州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貴州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太平二十有四關征收稅課 堂主事直南檔房者滿洲二人掌八旗編審直北檔房者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掌酌撥餉銀校勘奏章戶部初設滿洲郎中十八人蒙古郎中四人漢軍郎中二人滿洲員外郎三十八人蒙古員外郎五人漢軍員外郎六人康熙三十八年裁蒙古漢軍郎中員外郎五十七年復設蒙古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至十四司主事初設滿洲十四人蒙古一人康熙五十七年增設蒙古一人漢主事缺自順治元年即隨司定額十四司事三人十一年裁漢人主事各司一人康熙六年又裁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陝西廣西四川貴州司各一人三十八年又裁山東山西廣東雲南司各一人今漢主事各司一人堂主事滿洲四人漢軍二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百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六人戶部滿洲初設九十有九人後增至一百三十有五人續改定員額百人蒙古初設二人後增二人漢軍初設十有六人後增至三十二人續裁定員額如初 戶部自十四司外其別領者有三曰井田科掌覈八旗土田內府莊戶凡入官房宅地畝及歲租斂給之數悉以咨之雍正十二年置曰俸餉處掌覈八旗官兵俸餉庫銀丁冊視所由牒請畫一而給受之曰現審處掌治八旗戶口田房之訟會刑部以聽其成皆鑄給關防乾隆十三年置堂官遴司屬分治其政令無定員內倉監督滿洲二人 【 內倉本明內官監倉順治十年改今名專隸本部】 掌供內府奉祭祀待外藩屬國朝貢之饔餼教習官役之廩粟牧馬之豆咸貯焉監督應時而給之初屬之廣西滿漢司員康熙三十二年定於應除小差之滿洲蒙古漢軍年久司員內次除一人管理雍正元年定於本部滿洲司員內委用二年而代管理三庫大臣無定員於大臣內簡用掌綜理三庫之政令稽其財用出入之數月有要歲有會皆覈實以聞雍正元年始置特鑄管理三庫銀印以授之 銀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司庫一人 大使二人皆滿洲員額掌銀貨解納收支之政凡直省田賦及關市鹽茶之稅課咸入焉歲有常數本部覈數無闕乃移庫準部定權衡受之知啟櫝驗封有作弊及數不實者論 【 初順治元年止設後庫置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司庫六人十三年分建三庫置理事官二人以總其事增司庫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制三庫各置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司庫二人雍正二年三庫各增員外郎一人置大使各一人省銀庫司庫一人乾隆三年增銀庫大使一人凡郎中員外郎缺各部院於所屬諸司遴選賢能者送部引  見補用閱三年更選以代司庫大使亦如之】  縀疋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司庫二人 大使一人皆滿洲員缺掌幣物解納收支之政令凡歲用縑帛紗穀咸入焉由織造市絲民閒織染輸部本部移庫受之所需財用皆給公帑具冊達部以待稽覈有造作不如法者論 顏料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司庫二人 大使一人皆滿洲員額掌雜物解納收支之政令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若銅錫鉛鐵丹青赭綠香楮茶蠟之屬咸入焉直省有司各以其土產歲支正賦市自民閒大者疏聞下部小者以冊達部覈其數移庫受之採擇不精良者論 三庫堂主事一人滿洲員額掌三庫文案凡財賄之受藏於庫及取用於庫者皆書其數歲終乃執其總會三庫羣吏之籍而參考之以待奏銷雍正二年置 三庫筆帖式十有五人 庫使二十有六人皆滿洲員額分隸三庫各佐其長以行遣文書稽考出納 【 筆帖式初置十人順治十二年增置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置二十二人雍正二年省九人庫使初置三十二年雍正二年增顏料庫一人省銀庫六人縀疋庫一人】

  (臣)等謹按明之內府十庫雖稱隸於有司其實皆以中官司其出納葢即如前代之內藏庫而太倉銀庫主之戶部則如前代之左右藏庫也但太倉祗貯銀兩而縀疋在承運庫顏料在甲字庫仍與右藏之專受縑帛者其制相等

  本朝順治初祇設後庫十三年分為三庫銀庫在部署內即後庫故地縀疋庫在東華門外即舊裏新庫顏料庫在西安門內即舊甲字庫而承運庫分貯紙張乙字庫分貯布麻諸物以及供用庫之承造香蠟者並屬焉故附於戶部之後戶部督理京省錢法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凡京師鼓鑄統設二局隸戶部者曰寶泉局歲鑄錢六十一卯 【 以萬二千四百八十緡為卯】 遇閏則加增四卯滿漢右侍郎掌其局之政令 【 初止漢人右侍郎一人康熙十八年令滿洲右侍郎一人公同督理十九年以給事中御史稽察錢局雍正二年停遣乾隆二十六年戶部錢法堂置掌稿司官滿洲漢人各一人於各司屬中選委】  戶部寶泉局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 大使滿洲五人掌鑄造緡錢收納銅課以裕國儲以利民用其監督無專員由六部司員遴選保舉引見簡用二年而代大使由筆帖式選委咨吏部註冊五年而代稱職者以應陞官用 【 大使初設漢人一人雍正四年以寶泉局分設四廠增置漢人大使四人七年改漢大使俱為滿大使】 各省錢局監鑄官十有八人 【 凡天下鼓鑄緡錢者十有四省新疆則開鑪伊犁如各之制皆隨其地之宜作之泉布以交易流通前民利用以布政使總其成而受□式於戶部各置監鑄官以判局事直隸寶直局一人以保定府同知充山西寶晉局一人陝西寶陝局一人江蘇寶蘇局二人俱以佐貳官選充浙江寶浙局二人以同知通判選充福建寶福局一人亦以佐貳官選充江西寶昌局一人以南昌府同知充湖南寶南局一人以長沙府同知充湖北寶武局一人以武昌府同知充廣東寶廣局一人四川寶川局一人俱以同知通判選充廣西寶桂局一人布政使于所屬官內任便選充雲南寶雲局一人以雲南府知府充東川局一人以東川府知府充貴州寶黔局一人以貴陽府知府貴筑縣知縣或通判縣丞選充伊犁寶伊局一人以伊犁同知充】 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總稽歲漕之入以均廩祿以儲軍餉凡南北漕艘京通倉庾悉隸焉 【 順治元年初設漢倉場侍郎一人九年設滿洲漢軍倉場侍郎各一人尋裁漢軍員額康熙七年復裁漢人員額止設滿洲侍郎一人八年定制設滿洲漢人侍郎各一人又有總理滿洲侍郎一人順治四年置與總漕同理漕務八年裁十二年復置十八年仍裁】  坐糧廳滿洲漢人各一人以給事中御史各部郎中員外郎掄選簡充二年而代掌北河濬淺修築堤岸牐壩催趲漕艘抵壩回空督令經紀車戶轉運輸倉兼司通濟庫銀出納及抽收通州稅課之事所屬有通濟庫大使一人通流慶牐官各一人 【 順治元年通州坐糧廳止差戶部漢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添差戶部滿洲司官一人二十六年定制依各關差例以各部院官員通行差遣又初制有坐糧廳筆帖式一人尋裁】  大通橋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以各倉監督掄選調充凡石壩運到漕白二糧抽驗斛面督催車戶分運京倉及隨糧松板收支之事屬焉 【 初差戶部漢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改設滿洲漢人監督各一人尋省四十七年以通州大通橋會清河相隔甚遠事難兼辦仍設滿洲漢人監督各一人管理】 京通各倉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在京倉十有三曰祿米倉曰南新倉曰舊太倉曰富新倉曰興平倉曰海運倉曰北新倉曰太平倉 【 以上八倉均國初建】 曰本裕倉 【 康熙四十五年建】 曰萬安倉 【 雍正七年建】 曰儲濟倉曰裕豐倉 【 俱雍正六年建】 曰豐益倉 【 雍正七年建】 凡八旗三營兵食官軍牧馬豆貯焉通州倉二曰西倉曰中倉 【 均國初因明制建舊有南倉乾隆十八年省】 凡王公百官俸廩米貯焉其十五倉監督以內閣中書部院監寺屬官掄選引見注其名於冊籍有闕員則戶部掣籤以授三年而代掌漕白二糧交納上倉及收貯支放之事 【 初制差戶部滿洲漢人司官管理諸倉或一人或二人增損不一康熙五十年始定每倉置滿洲漢人監督二人五十七年令九卿各舉其屬以待  簡用雍正元年選部曹之候補者充其任二年置副監督以預監督選者於應代先一年為之稱職則如期交替不及者罷免四年復以滿洲各部筆帖式及漢人之候補道府同知知州者掄選充補勤職者擢用之尋改定如今制又各倉原設筆帖式一人後俱省】  倉場筆帖式滿洲四人掌受遣文書之事

  (臣)等謹案今定制稽察倉儲京倉以都統副都統通倉以通永道通州副將專司其事若倉有滲漏米有盜竊者移倉場之滿漢御史則每倉歲差一人通稽一歲內收漕發米釐剔弊端以重天庾儲備葢即唐監倉明巡倉之職而立法周詳視前代益昭嚴慎云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四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五

  職官三

  ○職官三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禮部【尚書 侍郎 儀制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祠祭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主客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精膳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鑄印局員外郎 署主事 大使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總理樂部大臣 神樂署署正 署丞 協律郎 司樂 和聲署署正 署丞 供用 鑾儀衞掌樂官 提督 會同四譯館郎中 大使 序班 通事官】

  禮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吉嘉軍賓凶之秩序學校貢舉之法以贊邦禮所屬有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乾隆十四年定制禮部滿洲尚書以兼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入銜永為定式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祇若彝典以貳尚書初制增減不一順治時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漢人左右侍郎初俱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兼銜 儀制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嘉禮軍禮凡朝廷典禮具上其儀而辨其名數以頒式于諸司三歲大比天下士則掌其名籍焉 祠祭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吉禮凶禮凡大祀中祀羣祀以歲時辨其序事與其用等以詔執事者而共其職喪祭之式拯卹之禮皆眡其數而為之制天下術數醫卜僧道則司其禁令焉 主客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賓禮凡四夷朝貢之儀封冊之命館餼賜予之數高下之等悉隸焉 精膳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 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掌五禮燕饗之儀與其牲牷 鑄印局員外郎漢人一人 筆帖式署主事滿洲一人 大使漢人一人堂鑄造金寶金印及內外百司之印信 【 順治元年設鑄印局滿洲員外郎一人尋省雍正十三年定于禮部司屬內遴選一人以司局事一年而代乾隆二年復設漢員外郎一人以筆帖式行主事事二年稱職者擢之大使由儒士選充五年稱職以應陞官用】  堂主事滿洲三人漢軍一人分掌章奏文案禮部初設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六人蒙古章京四人漢軍郎中八人員外郎五人順治十二年增設滿洲員外郎四人十八年增設滿洲郎中二人康熙九年裁蒙古章京二人以一人改為郎中一人改為員外郎又裁漢軍郎中七人三十八年裁蒙古郎中員外郎漢軍員外郎各二人五十七年復設蒙古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至四司主事順治七年設滿洲四人康熙五十七年增設蒙古二人漢人主事每司各一人以科甲出身注授堂主事滿洲三人漢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三十四人蒙古二人漢軍四人 【 按禮部初設馬館二于宣武廣渠門儲峙牧芻以待外藩朝覲置正監督一人以本部司官充副監督一人以理藩院司官充均一年更代乾隆二十七年省監督官以馬館歸理藩院經理又禮部初設滿宣表官四人後裁二人今亦省併太常寺又初設有行人司司正一人司副一人俱乾隆三年裁行人四十九人順治五年裁一人十五年裁六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四人五十二年裁四人乾隆三年悉裁謹附錄】 總理樂部事務禮部滿洲尚書一人各部院內務府大臣無定員乾隆七年直樂部凡郊廟祠祭之樂神樂署司之殿廷朝會燕響之樂和聲署司之宮中慶賀燕饗之樂掌儀司司之鐃歌鼓吹前部大樂 【 即大罕波】 鑾儀衞司之均隸于樂部特簡典樂大臣以治樂政考五音六律以合陰陽之聲應天地之和凡大祭祀大朝會則立于宮懸之次歲春秋仲月大合樂于掌儀司則率所屬蒞視而協其律呂焉 神樂署署正漢人一人 署丞漢人一人 協律郎漢人五人 司樂漢人二十有五人掌祠祭樂章佾舞之數習其聲容辨其條理以詔樂工凡樂生一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咸隸焉 【 順治元年設太常寺協律郎五人司樂二十六人神樂觀提點一人左右知觀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協律郎一人司樂二人雍正二年復置如初額乾隆二年增設司樂三人八年改神樂觀為神樂所知觀改為知所九年省司樂六人二十年改神樂所為神樂署提點改為署正知觀改為署丞】  和聲署署正滿洲漢人各一人 署丞滿洲漢人各一人 【 以禮部內務府司官充】  供奉供用無定員 【 以太常寺鴻臚寺內務府司官充】 掌朝會樂律及諸隊舞儀節 【 順治元年沿明制設教坊局以掌宮懸大樂置奉鑾一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樂各一人協同官十五人俳長二十人色長十七人歌工九十八人尋省協同官五人俳長無定員雍正元年始除樂戶籍更選精通音樂之人充教坊樂工七年改教坊司為和聲署除奉鑾韶武等官名乾隆七年定設署正署丞侍從待詔供奉供用官均以禮部內務府太常寺鴻臚寺官兼攝其侍從待詔無正員以為署正署丞之加銜所屬署吏百二十八】 提督會同四譯館禮部郎中兼鴻臚寺少卿銜二人掌四夷朝貢之國設廣廈以待貢使之至置象譯以通言語習番夷書凡貢使就館率大使庀治屋宇稽其出入五市之事視其脯資餼牽毋有不給若朝見及賜燕頒賞皆館卿率使臣以行禮焉初制會同四譯分設兩館會同館自順治初置即隸禮部以主客司滿洲漢人各一人提督館事十四年設員外郎品級通事一人掌會同館印尋省雍正十年改定會同館監督由部掄選改見簡用一人四譯館則國初沿明制置隸于翰林院設太常寺漢少卿一人提督館事立回回緬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羅八館以譯遠方朝貢文字乾隆十三年以四譯館閒冗無事詔下大學士禮部定議省提督館事太常寺少卿員額併入禮部為會同四譯館改八館為二曰西域館百夷館以禮部郎中一人兼鴻臚寺少卿銜兼攝之于滿漢郎中內掄選引見請旨簡任三年而代 會同四譯館大使漢人一人 序班漢人二人 朝鮮通事官滿洲十有二人掌治館舍委積以接待人使通外國語言繙習文字 【 大使員額順治元年定序班初設二十人十五年定設正教序班八人協教序班八人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年又先後省至九人仍以一員管典務廳典務事乾隆十三年省典務一人序班六人定設序班二人朝鮮通事官初置六人後增至十六人凡六品十人七品六人二十三年省六品四人七品二人增設八品二人朝鮮譯學置譯生二十人于下五旗朝鮮子弟內選充西域館置譯生四人百夷館置譯生四人均于順天府屬儒童內選充凡大使員缺咨吏部以序班序補通事官及序班員缺均以譯生選補咨吏部註冊】

  △兵部【尚書 侍郎 四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館所監督 筆帖式】

  兵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中外武職銓選簡覈軍實以贊邦治其屬有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 左右侍郎滿人漢人各一人掌釐治戎政以貳尚書初制增減不一順治時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 武選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四人漢人二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武職除選封廕及征伐訓誥頒其政令 車駕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驛傳郵符及中外牧馬之令 職方清吏司郎中滿洲四人漢人二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漢人二人掌天下輿圖以周知險要敘功覈過以待賞罰黜陟 武庫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蒙古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兵籍戎器鄉會武科及編發戍軍之事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兵部初設滿洲郎中員外郎各八人蒙古郎中員外郎各四人漢軍郎中二人員外郎六人順治十二年增設滿洲郎中三人員外郎五人康熙三十八年裁滿洲員外郎三人蒙古郎中員外郎及漢軍員外郎各四人五十七年復設蒙古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員額至四司主事初設滿洲四人康熙五十七年增設蒙古一人漢人主事共五人堂主事滿洲四人漢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館所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驛馬傳車之政令以待使命及急遽之用順治八年設滿洲監督一人乾隆十八年增設漢人監督一人俱于本部司員內遴選引見歲周而代 筆帖式滿洲六十有二人蒙古八人漢軍八人 【 按兵部初設督捕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以掌旗人逃亡之事有左右理事官滿洲漢人各一人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十五人漢軍八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三人漢軍一人漢人六人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筆帖式滿洲三十四人漢軍十六人司獄漢人二人康熙三十八年俱省其職事併入刑部為督捕清吏司又初設有會同館大使一人亦係康熙三十八年省又京城九門步軍及巡捕營初制以兵部職方司主事總司之後歸入步軍統領衙門謹識于此】 又國家凡有征討之事特命大將軍經略輔以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皆由王公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并八旗武職大臣選賢能而任之係臨期暫設平解職 【 按此條有關軍務其  命將出師凱旋獻俘等典禮兵部堂司皆襄其事故附載兵部之後】

  △刑部【尚書 侍郎 十八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提牢主事 司獄 贓罰庫司庫 庫使 律例館總 裁 提調 纂修 收掌 繙譯 謄錄】

  刑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折獄審刑簡核法律受天下奏讞咸閱實而上其辭以肅邦憲所屬有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督捕十有八司 【 初置刑部設江南等十四司康熙三十八年省兵部督捕衙門以督捕前司後司及督捕廳改隸刑部為十六司雍正元年增置左右二現審司凡囚繫之待讞者則主其鞫訊之事十二年析江南司為江蘇安徽二司罷督捕前司及督捕廳併其事于後司仍省後字但曰督捕司乾隆二年改右現審司為直隸司七年復改左現審司為奉天司始定為十八司】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迪播祥刑以貳尚書初制增減不一順治時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 直隸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二人 員外郎滿洲一人蒙古一人漢人二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順天直隸及八旗游牧察哈爾左翼 【 正黃東半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 所屬刑名 奉天清吏司郎中蒙古一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盛京黑龍江吉林將軍及奉天府所屬刑名兼宗人府理藩院文移關白之事 江蘇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江蘇所屬刑名凡奉德音肆眚則審定其條格而頒之于四方 安徽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安徽所屬刑名兼鑲紅旗文移關白之事 江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江西所屬刑名兼正黃旗中城御史文移關白之事 福建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福建所屬刑名兼戶部戶科倉場衙門左右兩翼鑲藍旗文移關白之事 浙江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一人漢人二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浙江所屬刑名及都察院刑科南城御史文移關白之事兼司本部條奏彙題及各司爰書駮正者會其成比年一奏 湖廣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漢人二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湖北湖南所屬刑名 河南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湖南所屬刑名兼禮部禮科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太醫院東城御史正紅旗文移關白之事凡夏令熱審則布告各司頒行天下欽卹如制 山東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山東所屬刑名兼兵部兵科太僕寺文移關白之事凡步軍營捕獲盜窩歲登其數請敘 山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蒙古一人漢人一人掌山西及八旗游牧察哈爾右翼 【 正黃西半旗正紅鑲紅鑲藍三旗】 定邊左副將軍綏遠城將軍歸化城副都統科布多大臣庫掄大臣所屬刑名兼軍機處內閣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館內務府上駟院武備院鑲白旗北城御史文移關白之事 陝西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漢人二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陝西甘肅及伊犁烏嚕木齊塔爾巴哈台葉爾羌喀什噶爾烏什阿克蘇庫車吐魯番哈喇沙爾和闐哈密所屬刑名兼大理寺西城御史文移關白之事兼稽覈囚糧出納俾無侵冒 四川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四川所屬刑名兼工部工科文移關白之事秋審則會九卿詹事科道於朝房以定爰書 廣東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廣東所屬刑名兼鑾儀衞正白旗文移關白之事 廣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廣西所屬刑名兼通政使司文移關白之事及以時散給囚衣朝審則會九卿詹事科道于朝房以定爰書 雲南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雲南所屬刑名兼鑲黃旗文移關白之事 貴州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貴州所屬刑名兼吏部吏科正藍旗文移關白之事 督捕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人之事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三人漢軍一人刑部初設滿洲郎中六人員外郎八人漢軍郎中四人員外郎十有二人順治五年增設滿洲郎中八人員外郎十人十八年增設蒙古員外郎八人康熙元年裁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員額至十八司主事初設滿洲十四人漢人每司各一人順治十五年裁漢主事四人康熙三十九年增設督捕司主事滿漢各一人五十七年又增設蒙古主事一人雍正三年又增設漢主事四人十一年增設江蘇司滿漢主事各一人安徽司滿漢主事各一人乾隆二年增設直隸司滿漢主事各一人六年增設奉天司滿漢主事各一人堂主事滿洲五人漢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百有五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五人刑部滿洲初設九十有六人後增九人漢軍初設十有九人後省四人 提牢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覈罪囚于額外及試俸主事內掄選引見補充歲周更代咨吏部議敘 北所司獄滿洲二人漢軍漢人各一人 南所司獄滿洲二人漢軍漢人各一人分掌南北監禁督禁卒更夫晝夜巡警凌虐需索者問如法 【 順治元年置漢軍漢人司獄四人康熙五十一年增置滿洲司獄四人三年而代咨吏部敘陞又置官醫二人分隸南北所以療囚之疾病】 贓罰庫司庫滿洲一人 庫使滿洲二人掌收見審贓罰銀錢會其數以送戶部律例館總裁無定員 【 以本部尚書侍郎兼之】  提調官一人 纂修官四人 【 以本部司員充】  收掌官四人 繙譯官四人 謄錄官六人 【 以本部筆帖式充】 掌修明法令刊定條式隨時審訂以詔有司設館西長安門外凡歲五周則彙輯而排比之謂之小修比十年乃重編新格增損刪定勒為憲典頒行天下謂之大修皆月給餐錢期年而畢初順治二年特置律例館敕修律官撰定律書四年書成名曰大清律集解附例其後次第刊修皆特簡王大臣為總裁以各部院通習法律者為提調纂修等官凡額設十有八人乾隆七年始以其館併隸刑部復改定員額如今制焉

  (臣)等謹按定制錄直省獄囚曰秋審錄刑部獄囚曰朝審歲以八月刑部會九卿詹事科道于天安門外金水橋西公閱其爰書而覈定之初以四川廣西兩司分掌案牘雍正十二年始別選司屬滿洲漢人各二員主其事曰總辦秋審處尋佐以協辦者四員歲滿則交替乾隆十九年以後凡核直省審冊辨實緩矜疑之當否以白于長官皆以總辦司員任之先後增至十六人學習者無定員其職雖出堂官掄派而專司秋讞所繫綦重至如三法司會議凡刑部重辟囚先以御史大理左右寺官會刑曹察其辭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曰會小三法司及致辭于長官都御史大理卿迺詣刑部與尚書侍郎會聽之各麗其法以議獄曰會大三法司迨三司合議而後上之我皇上矜慎庶獄猶必推勘至當以期合乎辟以止辟刑期無刑之意惟明惟允洵遠軼三代盛軌矣

  △工部【尚書 侍郎 四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節慎庫郎中 員外郎 司庫 庫使製造庫郎中 司匠 司庫 庫使 料估所 琉璃廠監督 木倉監督 皇木廠監督 管理錢法侍郎 寶源局監督 大使】

  工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天下工虞器用辨物庀材以飭邦事所屬有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綜事訓工以貳尚書滿漢右侍郎兼管理錢法堂事務初制增減不一順治時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 營繕清吏司郎中滿洲四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一人漢人二人掌繕治壇廟宮府城垣倉庫廨宇營房辨飭物材而司其禁令凡工作之籍以時會而上之 虞衡清吏司郎中滿洲四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四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三人漢人二人掌山澤採捕及陶冶器用修造權衡武備之事若葦蓆竿繩之屬則儲以待用應時而給之 都水清吏司郎中滿洲五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四人漢人二兩掌河防海塘及直省河湖淀泊川澤陂池水利之政令凡道路之平治橋梁之營葺舟楫之制度咸總而舉之歲十有二月則藏冰夏而出之以供祭祀宮府之用焉 屯田清吏司郎中滿洲四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三人漢人二人掌陵寢大丁及王公百官墳塋之制凡大祭祀則供其薪炭百司歲給亦如之工匠之餼于官及以時和僱者皆量其工役而為之程度焉 節慎庫郎中滿洲一人 員外郎滿洲一人 司庫滿洲二人 庫使滿洲十有一人掌出納金錢月要歲會以上其數郎中員外郎俱于各司屬中簡調一年而代 【 初設有漢人大使一人順治十五年裁】  製造庫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司匠滿洲二人 司庫滿洲二人 庫使滿洲二十有二人掌攻治金革所領銀工之屬十有二■〈釒受〉工之屬九皮工之屬十有三繡工之屬五甲工之屬八凡車閣儀仗之制展采備物皆辨其名數而供之漢人郎中初以虞衡司員額管製造庫事乾隆十九年改為製造庫郎中皆於本部司員內掄選補授 料估所司員滿洲漢人各三人掌審曲面埶量丈尺權物價計庸直以授成于督工之官工竣則覆覈之皆于本部司員內簡委一年而代 琉璃廠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陶琉璃官器按其模式辨其等差以供大工之用順治初專差漢人司官康熙元年改差滿洲漢人司官各一人一年而代 木倉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木倉在天安門右干步廊外凡各省歲輸木材自張家灣運京者謹其儲偫以待各工順治初專委漢人司官一人康熙六十年改定以滿洲漢人司官各一人管理二年而代皇木廠監督滿洲一人木廠初設于通州及張家灣各遣筆帖式二人驗收運京木材康熙二十六年停遣筆帖式通州廠以通惠河分司主之尋改歸通永道張家灣廠本部遴滿洲司員一人管理凡運木至水次本部委官驗視如式則令監督受之核其數以運入木倉一年而代 管理街道廳御史一人本部司員一人步軍統領衙門司員一人掌平易道路清理溝洫歲時相度疏濬滌泥渫潦以利車馬初委本部司員滿漢各一人乾隆五十年定制令都察院掄選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工部步軍統領衙門各掄選司屬二人引見簡派以專責成一年而代 堂主事掌章奏者滿洲一人漢軍二人掌案牘者滿洲二人工部初設滿洲郎中八人蒙古郎中一人滿洲員外郎九人蒙古員外郎三人漢軍郎中二人員外郎六人順治十二年增設滿洲郎中九人員外郎十人康熙三十八年裁蒙古郎中員外郎員額又裁漢軍員外郎四人五十七年復設蒙古郎中員外郎各一人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員額至四司主事順治元年設滿洲一人康熙二十二年增設滿洲每旗各一人五十七年增設蒙古一人漢人司屬初設營繕司主事六人虞衡司主事三人都水司主事十有一人屯田司主事三人順治十四年增設營繕司主事三人十五年裁都水司主事一人十六年裁營繕司主事二人康熙元年又裁營繕司主事一人六年又裁營繕虞衡屯田三司主事各一人都水司主事四人十三年又裁都水司主事四人堂主事滿洲三人漢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九十三人蒙古二人漢軍十有二人工部滿洲初設九十人後增三人漢軍初設十有四人後省二人 【 按工部舊設營繕所所正一員所副一員俱順治十五年省所丞二員順治十四年置以一員管清江甎廳一員管臨清甎廠尋省臨清廠一員清江廠一員中罷復置雍正四年俱省又舊沿明制有文思院廣積庫柴炭司通州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員後俱省又初設有柴薪正副監督各一人以本部司員充煤炭監督二人一以本部司官兼攝一以內務府司官兼攝掌預時給直採取薪炭以儲備內廷之用乾隆四十六年以其司併歸內務府經理焉】 工部督理京省錢法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凡京師鼓鑄統設二局隸工部者曰寶源局歲鑄錢七十一卯 【 以六千二百四十九緡二百七十文為卯】 遇閏則加鑄四卯滿漢右侍郎掌其局之政令 【 初制具戶部篇】  工部寶源局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 大使滿洲二人掌鑄造緡錢收納銅課以裕國儲以利民用其監督無專員 【 初置三人康熙十七年改定二人】 由六部滿漢司員遴選保舉引見簡用二年而代大使由本部筆帖式選委 【 初止設筆帖式一人雍正七年改設大使二人】 咨吏部註冊五年而代稱職者以應升官用 【 各省監鑄官見戶部篇】 盛京五部官屬盛京五部侍郎一人 【 滿洲員額五部同】 掌盛京賦稅之出納及官莊旗地歲輸之數謹其儲積辨其支給以時稽核而會計之歲終則要其成以聽于在京戶部焉盛京自國初設有六部承政參政等官順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定都燕京悉裁諸舊制官不備設以內大臣等官鎮守戶禮兵工四曹咸屬焉十五年復設禮部十六年復設戶部工部康熙元年復設刑部皆置侍郎及其官屬三十年又設兵部侍郎雍正八年設滿洲尚書一人以總五部尋罷之 戶部經會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糧儲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農田司員外郎二人 主事一人 堂主事二人初制郎中十三人員外郎二十三人順治十四年置戶部滿洲郎中二人員外郎五人康熙二十九年增設員外郎四人雍正五年增設漢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乾隆三年改戶部滿洲員外郎為銀庫員外郎八年裁漢人員額又裁滿洲員外郎四人禮部員額係順治十四年定兵部員額係康熙三十年定惟員外郎初置六人乾隆八年裁二人刑部郎中初置二人康熙二十八年增二人員外郎初置四人康熙二十八年增四人乾隆八年又增蒙古二人裁滿洲四人又雍正五年增設刑部漢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乾隆八年裁工部員額順治十四年定惟員外郎初置六人乾隆八年裁二人至五部主事順治十四年設戶部滿洲主事二人雍正五年增設漢人主事一人乾隆八年裁漢人員額增設滿洲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禮部設堂主事一人兵部設滿洲主事四人堂主事一人刑部初置滿洲主事三人雍正五年增設漢人主事一人乾隆八年裁漢人員額增設主事三人 【 內蒙古二人漢軍一人】 堂主事二人工部初置滿洲主事四人雍正五年增設漢人主事一人乾隆八年裁漢人員額增設滿洲主事二人初五部司屬皆以本地人員除授雍正五年命在京各部掄員往補其本地人員皆撤回以京員調用

  乾隆八年詔以京員與本地人員參半除用十八年諭吏部定議用京員十之七本地人員十之三以歸平允焉 銀庫掌關防一人 司庫二人 庫使八人 掌官莊六品官二人 筆帖式二十三人初設十有五人康熙二十九年增八人 內倉正副監督二人分掌錢糧倉庫租稅徵收及關支存貯之政令

  盛京禮部侍郎一人掌盛京祭祀朝會燕饗之儀式及園池果蓏畜牧之用咸辨其物以供時薦焉 禮部左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 右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掌主事一人 讀祝官八人 贊禮郎十有六人 筆帖式十人初設十有二人乾隆八年省二人 管于丁六品官一人 鳳凰城迎送朝鮮官三人 助教四人分掌朝儀祀典職貢教習之事又有牧務總管一人掌牧場乳牛以錦州副都統兼管其屬有六品翼領一人七品牧長十有七人八品副牧長十有七人牧副三十有四人皆總轄于禮部焉

  盛京兵部侍郎一人掌盛京武備及郵驛邊防之政 兵部左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主事二人 右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主事二人 堂主事二人 筆帖式十有二人 驛站正副監督各一人 驛丞二十九人分掌駐防驛遞簡稽軍實之事員額俱康熙三十年定惟員外郎初置六人乾隆八年省二人

  盛京刑部侍郎一人掌盛京旗民之獄訟會奉天府共讞之邊外蒙古訟者會扎薩克副台吉共讞之秋審則定其爰書送在京刑部與各直省同 刑部肅紀前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肅紀左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主事一人 肅紀右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主事三人 肅紀後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堂主事二人 【 以上員外郎內置蒙古二人主事內置蒙古二人漢軍一人】  筆帖式三十人 【 內蒙古二人漢軍五人】  贓罰庫司庫一人 庫使一人 司獄二人 【 內漢人一人】 分掌訊囚斷獄贓罰禁繫之事

  盛京工部侍郎一人掌盛京營造工作製器物料及諸色工匠之屬凡黃瓦廠席廠灰廠缺廠炸子廠木炭等壯丁咸司其役籍焉 工部左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主事二人 右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主事二人 堂主事二人 筆帖式十有七人 【 內漢軍一人】  銀庫司庫二人 庫使八人 掌千丁四品官一人 管理燒造瓦料五品官一人 管理匠役六品官一人 看守大政殿六品官一人分掌營繕製造之事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五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六

  職官四

  ○職官四

  理藩院

  都察院

  △理藩院【尚書 侍郎 六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銀庫郎中 員外郎 蒙古繙譯房員外郎 唐古特學司業 助教 筆帖式 稽察內外館監督烏蘭哈達等處司官 察哈爾理事官 張家口等處驛站員外郎 圍場總管】

  理藩院尚書一人 左右侍郎各一人 【 均以滿洲蒙古補授】

  額外侍郎一人 【 特簡蒙古貝勒貝子之賢能者任之】 掌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封授朝覲疆索貢獻黜陟徵發之政令控馭撫綏以固邦翰所屬有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清吏司自國初設蒙古衙門承政參政等官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門為理藩院七月定置承政一員左右參政各一員順治元年改承政為尚書左右參政為左右侍郎十五年以禮部尚書銜掌理藩院事以禮部侍郎銜協理理藩院事十八年仍為理藩院尚書侍郎雍正元年以王公大學士兼理院事 【 又初設滿漢啟心郎順治十五年裁】

  旗籍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蒙古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二人 主事滿洲一人掌漠南諸藩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柰曼翁牛特巴林扎嚕特喀爾喀左翼阿嚕科爾沁克什克騰土默特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噶浩齊特蘇尼特阿巴哈納爾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烏喇特茂明安鄂爾多斯歸化城土默特二十五部落五十一旗之禮籍疇其封爵正其等次辨其世系三歲會盟則遣大臣奉敕往蒞之以同好惡而頒禁令焉若歸化城土默特及索倫除授官校則敘而正之如歲有不登則辨其輕重而賙卹之 王會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蒙古二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三人 主事蒙古二人掌科爾沁等諸部落每歲朝覲之儀貢獻之式燕饗賜予舍館饗餼皆眡其等次以禮之 典屬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蒙古四人 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蒙古北部喀爾喀後路圖謝圖汗喀爾喀東路車臣汗喀爾喀西路扎薩克圖汗喀爾喀賽音諾顏扎薩克親王等列爵之位盟會之制其青海四部落賀蘭山厄魯特烏蘭烏蘇厄魯特推河厄魯特額濟訥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等部胙土錫命亦如之諸喇嘛番僧之受號者則辨其名數授以印劄有差凡烏嚕木齊伊犁防守屯田之政庫掄恰克圖互市之事咸綜其法式以頒布焉 柔遠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三人 主事蒙古一人掌喀爾喀等部落及喇嘛番僧朝貢祿賜之事 徠遠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二人 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嘉峪關以西回部回城及四川諸土司之政令凡諸回舊若哈密闢展吐魯番則爵其長而領以扎薩克如蒙古之制新疆若哈喇沙爾庫車沙雅爾賽哩木拜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諸城則因俗設官皆辨其等秩而祿命之田賦征榷則準式定制而頒布焉四川諸土司奉歲事以入覲於廷釐其班位而詔之儀節凡哈薩克左右部布嚕特東西部安集延瑪爾噶朗霍罕那木千四城塔什罕拔達克山博羅爾愛烏罕齊齊玉斯諤爾根齊諸部落汗長重譯以時朝貢者各以其國之籍禮之 理刑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三人 主事滿洲一人掌蒙古及番部刑罰之事 堂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三人漢軍一人掌校繕章疏又有校正漢文官二人於內閣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讀內奏委三歲而代初制順治十八年置滿洲蒙古郎中十有一人員外郎二十七人其後增減不一今定滿洲蒙古郎中十三人員外郎五十九人至主事分錄勳賓客柔遠理刑四司初設滿洲主事四人漢人主事四人其後增減不一康熙三十八年裁漢人主事員額後又析柔遠司為二曰前司後司乾隆二十二年改錄勳司為典屬賓客司為王會柔遠後司為旗籍柔遠前司仍為柔遠二十六年併旗籍柔遠為一司增設徠遠司二十七年旗籍柔遠仍分為二司二十九年復改典屬司為旗籍司其舊旗籍司仍改為典屬司旗籍司滿洲主事一人王會司蒙古主事二人典屬司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柔遠司蒙古主事一人徠遠司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理刑司滿洲主事一人堂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三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蒙古各一人 【 順治元年置司務三人為滿洲蒙古員額院判一人知事一人副使一人為漢人員額康熙三十八年俱省雍正十年復設滿洲司務蒙古司務各二人】

  題署主事滿洲三人蒙古五人乾隆三十六年置由筆帖式內題補 筆帖式滿洲三十六人蒙古五十五人漢軍六人初制滿洲十有一人蒙古四十一人漢軍二人康熙二十八年增設漢文筆帖式每旗各一人漢軍筆帖式每翼各二人雍正十一年復增滿洲筆帖式十七人蒙古筆帖式十四人分隸各司隨事之繁簡以為額 銀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俱於本院司官內奏委】

  司庫滿洲一人 筆帖式滿洲二人 庫使滿洲二人掌帑金出納初制蒙古王台吉等人朝由戶工二部及光祿寺庀器用具廩餼康熙四十六年始立銀庫設官如今額計賓館所需按直給貲以惠遠人焉 蒙古繙譯房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 均於本院司屬內掄選簡委】 掌繙譯章奏文書 唐古特學司業一人 助教一人 筆帖式蒙古四人掌學習唐古特字以譯西藏章疏文移順治十四年初設唐古特學給教習人六品俸後改為司業其助教初以他官兼乾隆五年始定為額設之官 稽察內外館監督二人 【 由科道及各部司官內掄選奏委】 掌致館於賓繕完滌除以待行李 烏蘭哈達駐劄司官一人 三座塔駐劄司官一人 八溝駐劄司官一人 筆帖式一人 【 分駐塔子溝】 分掌諸蒙古部落與民人交涉之事則聽其訟而平之歲則徧巡所屬以周知其風俗兼掌榷百物之稅以待蒙古贍恤歲周而代 察哈爾游牧處理事員外郎蒙古十有六人掌治游牧察哈爾獄訟之事以在京蒙古各旗與察哈爾各旗官員掄選由院引見除授自護軍校驍騎校選用者即授員外郎自中書筆帖式選用者先授主事三年稱職乃授員外郎又雍正七年置巡察游牧御史或部院司官一人每歲更替今改定五年掄遣一次 張家口喜峰口獨石口殺虎口古北口管理驛站員外郎各一人掌蒙古各處郵驛之政令以宣傳命令通達文移凡百里為一傳自喜峰口至扎賚特置郵十有六自古北口至烏珠穆沁置郵九自獨石口至浩齊特置郵六自張家口至四子部落置郵五自殺虎口至烏喇特置郵九又自歸化城至鄂爾多斯置郵八 【 仍為殺虎口路】 均於水泉形勢之地安設五路各設員外郎一人由本院司官內奏委司其事筆帖式一人佐之三歲而代 圍場總管一人 左右翼長各一人 章京八人 驍騎校八人木蘭圍場在蒙古各部落中周一千四百餘里國語謂哨鹿為木蘭故以得名聖祖仁皇帝因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諸部落所獻牧地置歲行秋獮康熙四十五年設圍場總管一員六品官八員率官兵駐守以司譏察巡察之禁令皇上式遵前制每以八月行圍肄武凡內扎薩克蒙古王公台吉及喀爾喀青海尼魯特並輪年入覲之都爾伯特土爾扈特回部伯克等咸會朝行在所櫜鞬執役歲以為常乾隆十四年始以圍場總管屬理藩院統轄十八年升總管等品秩增設翼長二人驍騎校每旗各一人

  (臣)等謹按我朝威德廣被其內扎薩克諸蒙古久受疆索比於內臣而聖武所昭無思不服北踰瀚海西越流沙亦莫不碁布星羅咸歸版籍設官黚吏多因其俗以治之臂指相維不殊郡縣如蒙古諸旗之扎薩克官及新疆回城之伯克等官皆領屬於理藩院今以其本由各部落選置與內地注授者不同故別繫之藩屬諸官篇內云

  △都察院【左都御史 左副都御史 六科給事中 十五道監察御史 經歷 都事 筆帖式 巡倉科道 巡漕科道 巡察科道 巡視五城御史 五城兵馬司指揮 副指揮 吏目】

  都察院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 左副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掌察覈官常整飭綱紀國初都察院置承政一員左右參政各二員順治元年改承政為左都御史參政為左副都御史員數增減不一三年定設左副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五年定設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舊有滿洲啟心郎一員漢軍啟心郎二員順治十五年省又有漢人左僉都御史一員乾隆十年省其右都御史為總督坐銜右副都御史為巡撫坐銜俱無京員故都察院長官皆以左繫銜焉 吏科戶科禮科兵科刑科工科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傳達綸音稽考庶政吏科分稽銓衡注銷吏部順天府文卷戶科分稽財賦注銷戶部文卷禮科分稽典禮注銷禮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絖祿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文卷兵科分稽戎政注銷兵部太僕寺鑾儀衞文卷刑科分稽刑名注銷刑部通政使司大理寺文卷工部分稽工程注銷工部文卷國初沿明制六科自為一署順治十八年設滿洲漢人都給事中各一人滿洲漢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漢人給事中二人康熙四年六科止留滿洲漢人給事中各一人餘俱皆五年復增設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雍正元年始奉詔以六科隸都察院聽都御史考核焉 京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本院事及直隸盛京刑名稽察內閣順天府大興宛平縣 河南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河南刑名照刷部院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事府步軍統領五城 江南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三人分理江南刑名稽察戶部寶泉局左右翼監督在京十有二倉總督漕運磨勘三庫月終奏銷之籍 浙江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浙江刑名稽察禮部都察院 山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山西刑名稽察兵部翰林院六院中書科總督倉場坐糧廳大通橋監督通州二倉 山東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分理山東刑名稽察刑部太醫院總督河道催比五城命盜案牘緝捕之事 陝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陝西刑名稽察工部寶源局覆勘在京工程 湖廣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湖廣刑名稽察通政司國子監 江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江西刑名稽察光祿寺 福建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福建刑名稽察太常寺 四川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四川刑名稽察鑾儀衞 廣東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廣東刑名稽察大理寺 廣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廣西刑名稽察太僕寺 雲南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雲南刑名稽察理藩院欽天監 貴州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貴州刑名稽察鴻臚寺又八旗事務每歲以滿洲科道四員專司稽察一年又宗人府事務以宗室御史稽察內務府事務初設御史四員稽察後省今以協理陝西道掌貴州道滿洲御史二員兼管皆不為專缺焉國初設滿洲御史二人順治五年增置十七人康熙二十八年又增一人雍正五年始置宗室御史二人蒙古初置章京二人康熙元年省五十七年增置蒙古御史二人漢軍御史初置八人康熙三十九年省三人雍正初俱省統歸漢人額缺內補用漢人御史順治初置六十九人旋省二十九人康熙初又省十六人雍正四年增置八人乾隆十三年又省九人十四年定設滿洲漢人員額如今制宗室蒙古御史俱統於滿洲員額之數四十六年復增置宗室御史二人而省滿洲員缺二人又舊制御史分設十四道而以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為六掌道分稽在京諸司及各直省刑名河南道仍參治院事京畿道惟司照刷卷宗六掌道或以二員或一員協理依次遞遷其他則謂之坐道皆不理本道之事惟存空銜而已乾隆十四年特詔釐正按道定額各給印信而以職事分隸之二十年復命以京畿道改列河南道之前俾互易所掌而官署亦從對換至京畿河南二道員闕皆由長官掄選疏請簡調各道掌印則以資深者遞轉其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道滿漢員額本各一人今制即以新授者掌印不復由他道轉補 經歷滿洲漢人各一人初設司務後改為經歷員額順治元年定 都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分掌董察胥吏繕寫章疏而行遣文書之事則兩廳分理之初制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康熙三十九年省漢軍員額乾隆十七年省滿洲都事一人改為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三十五人蒙古二人漢軍五人 六科筆帖式滿洲八十人初制滿洲五十一人漢軍七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滿洲十有六人漢軍二人雍正十二年增設蒙古筆帖式二人六科筆帖式初制百有七人乾隆二年省二十七人其分隸之制堂筆帖式十人京畿道江南道各三人河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湖廣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道各二人吏科戶科兵科刑科各十有五人禮科工科各十人 巡察京通各倉科道十有四人掌稽察在京祿米等十有二倉通州中西二倉覈其出納而禁其盜竊以釐剔弊端歲以十月引見派往一年而代 巡視淮安漕務科道一人 【 舊駐淮安今移揚州】  巡視濟寧漕務科道一人 【 駐濟寧】  巡視天津漕務科道一人 【 舊駐天津今移楊村】  巡視通州漕務科道一人 【 駐通州】 掌催督糧運凡官吏需索稽留及旗丁私挾禁物者咸糾治之濟寧巡漕兼掌運河水道董察有司以時其疏濬焉每歲以次奏請簡派給欽差官員關防以行事竣而納之 巡視盛京科道滿洲一人 【 雍正三年置】  巡察吉林黑龍江科道滿洲二人 【 雍正元年置】  巡視臺灣科道滿洲漢人各一人 【 康熙六十一年置】 掌巡省風俗釐察奸弊考覈稽違凡地方興革事宜及吏治民情皆以實採訪而入告焉初制盛京巡察吉林黑龍江巡察每歲更代後改定俱五年掄遣一次臺灣巡察初制亦每歲更代雍正五年以漢人巡察兼理臺灣學政乾隆十七年改定三年掄遣一次三十年復命屆期奏請應否派往均候旨以行 【 按各省巡按御史 國初因明舊制凡自郎中以下各官皆得選任兼憲銜以行順治十八年定議永行停止又有巡江御史巡視屯田御史俱順治初停止督理茶馬御史康熙初停止又雍正三年設各省巡察以督捕盜賊由科道及小京堂部屬各官掄遣江寧共一人湖北湖南共一人山東河南共一人又四年設直隸巡查御史順天永平宣化二人保定正定河間二人順德廣平大名二人又有巡視山東河湖工務御史一員雍正元年置直隸巡農御史一員雍正七年置又順治十一年設直省恤刑同巡察御史審錄罪囚刑部差郎中員外郎大理寺差寺正寺副雍正四年設觀風整俗使乾隆八年設宣諭化導使嗣俱先後停止謹附識】  巡視五城科道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彈壓地方釐剔奸弊凡中東南西北五城分蒞而治之中城轄中西中東二坊東城轄崇南朝陽二坊南城轄東南正東二坊西城轄宣南關外二坊北城轄曰南靈中二坊皆布其禁令而聽其獄訟大事奏聞小事則牒刑部結正而月具事目上都察院堂官考覈焉有缺則以六科給事中十五道御史引見簡用二年而代初制以新資御史巡城後改用滿洲漢軍漢人御史每城各一人雍正元年改定每城二人以漢軍歸併漢人班內又初制有五城筆帖式後裁 五城兵馬司指揮漢人各一人 副指揮漢人各一人 吏目漢人各一人掌緝捕兆盜糾詰奸宄初制指揮吏目分治各坊乾隆三十一年移東南西北四城副指揮於朝陽永定阜成德勝諸門外鈐轄關廂而城內事宜則以吏目專治各鑄關防條記以授之惟中城如舊副指揮每城初設二員順治十五年各省一員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六